close
藝術家8月2011第435期 暢銷雜誌2017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簡述
藝術家8月2011第435期
藝術家8月2011第435期 評價
網友滿意度: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雜誌的習慣
今天要跟你們推薦
藝術家8月2011第435期
看雜誌的好處就是可以多吸收最新資訊
各類的雜誌我都會看~
甚至我還會把喜歡的部分剪下來蒐集
推薦你們金石堂購買會比較划算喔!
通常會打折而且滿額免運滿方便的
這本書我自己也有購買~
分享給你們囉!
藝術家8月2011第435期
專業全民英檢初級(MP3)12月2013#177 如何選擇紫水晶洞 ![]() |
地球村生活美語書1月號2014 ![]() |
商品訊息功能
:
商品訊息描述:
《藝術焦點》
高重黎與影像小使
撰文∕李維菁
溫德斯拍「里斯本故事」,我看了感到尊敬且帶有悲傷,這個拍電影拍了一生的男人,藉著這部電影還是問自己,影像是什麼,電影是什麼,我這一生投注的這份志業,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而電影的最後他說,每當我們藉著影像以為捕捉到了真實,卻發現往前再走近一點,又會捕捉到另一個真實,再往前走一點,又會捕捉到一個真實。於是,我們還是無從得知真實究竟是什麼,只是我們知道,在這過程中,我們靠近了真實一點,又靠近了一點,也許又更近了一點。
我讀高重黎寫下的《無意識光論&攝影小使——畫外音外畫》,心中的震動,以及尊敬與哀傷,就如同當時看「里斯本故事」一樣。一位事電影、動畫、攝影等影像工作大半生的藝術家,他曾經在藝術創作中大量思考帝國主義的影像消費霸權系統,以影像批判權力、世界、真實與經驗的關係,「終究可能是最高級的幻象與神聖」。這次他寫下他的反芻、自我質疑與思考,他也問自己,影像是什麼,電影是什麼,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他的文字精練且富詩意,八千字以及他蒐集的許許多多老照片,開始了這場對話。書名之所以取為「攝影小使」,是來自班雅明的論文《攝影小史》,他將「史」改為「使」,指的是使用者、使者、天使,是他對業餘者照片、業餘者的暱稱。
「影像(照片),是什麼?影像,即是讓一切不再是同一次消失的東西。」這是他一開頭的句子。
他又引用巴特:「照片是『過去』、『真實』的共生之寓所。照片不是(不一定是)已經不存在的;而肯定是曾經存在過的。」
「這世界對動物而言只有可以滿足或阻斷其生存欲求的,是這兩個區別構成了牠們的、即世界的本質。因此對他們來說,外表、空間性均非關本質性的;一如聚散的雲朵、浪花。
所以,就算牠們可以學會騎腳踏車,也絕不會借照鏡子中的鏡像來形構『自我』,更不會依照片而區分異己。對動物而言,接近腳踏車反而比起接近鏡子、照片更能親近世界的本質。」
影像只能證明存在的片刻,影像代表了真實嗎?巴特自認時常受困於照片的可靠性與失憶之中,即如普魯斯特所稱的「某人的照片是不能提供回憶某人的,依照片憶某人的這個方式不及只使想來的清晰」。
見過大量影像迷離的當代藝術,看到大量影像在生活中被生產、消費、詮釋,高重黎彷彿在這虛幻的洪流之中定住不動。
「影像的真諦是『這個存在過』;而距離這個真諦最近的即是業餘者照片。」
高重黎身上有著一種高貴的、進進出出的抽離的思考者特質,他對他自己的生命,對人與社會的關係,都是如此。我想起高重黎說自己不覺得是藝術家,因為少開展覽,開了展覽也不會換來一般社會期待身份應該伴隨著經濟上的對價關係,活到這年紀並不知道坐在喜酒或是親戚之中,要跟人家說自己在做什麼。我也想起他說過,他身上有一種流浪漢的特質,是那種坐在公車上怎樣也不會有人想坐在他旁邊位子上的。
我也想起高重黎說過他年輕的時候,(也許是他還在當上班族的時候或是剛離開的時候),有次他因事到了早晨才騎車回永和方向的家,正與當時正要前往台北上班的密密機車群對向,他看到成千上萬的人剛睡醒,帶著同樣的惘然的表情,往同樣的方向,在煙霧之中停下,發動,往前衝。他的心浮現「蒼生」。
光怪陸離,陸離且光怪,影像與浮世。
日本「電視冠軍」節目最後,請贏得比賽的人當上王座前總要回答主持人的提問,問題都是千篇一律的,大意是,這件做為你的志業之事它要如何定義呢?回答總要在十秒內完成。
高重黎接下來寫著,「那麼我試以電影自問,而回答是『電影對我來說,就是處理黑暗與光照相遇時刻的技術與藝術』。」
商品訊息簡述
:
- 刊別:月刊
- 級別:普遍級
- 出版社:藝術家
- 出刊日:2011/7/23
- 出版地:台灣
- 語言:中文
藝術家8月2011第435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